首页 > 信息园地 > 行业新闻

雾霾“围城”那216小时

2013-12-17 10:56:21  

治不好雾霾,不管是谁,都要深受其害—上海已经做了什么


  日均空气质量指数飙至465、PM2.5小时浓度突破600微克/立方米、8个月内首次启动空气严重污染预警……本月初的9天时间内,上海2天严重污染、4天重度污染、3天中度污染,污染持续的时间和程度在历史上并不多见。

  这样一份空气质量答卷,显然难以令人满意。

  人们的不满,有的出自疲于应对的劳累,有的出自对未来生活的忧虑,但更多的,是来自一个疑问:在这段难遇的空气污染过程中,监管部门究竟做了些什么?

  对许多人而言,这9天共216个小时内,除了一次重度和一次严重空气污染预警以外,似乎不易再找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应急举措来。

  人们禁不住追问:雾霾“围城”时,究竟治没治?雾霾离开后,究竟怎么治?这“雾里看花”的9个日夜,又是否折射了过去长期时间内,监管部门治理能力及效率?

  “治不好雾霾,不管是谁,都要深受其害,监管部门岂有不作为的道理?”

  “但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,事先事后与公众的沟通的确还不够。”这名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,如果给校长们发短信的时间能提前到前一天晚上,那学校和家长的准备时间就更充分,“可惜我们做了很多,但实在是忙得来不及说了。”

  每天15时后,市环境监测中心一派忙碌景象,总工程师伏晴艳的手机很难打通。即便接通,最多聊几句,话筒那头就传来“抱歉有事,请过会儿再打”。

  此时,环保局和气象局每天关于空气质量预报的会商正在进行。而本月初的9天里,是否启动或解除相关空气污染预警,是会商的主要议题。加上那几天气象因素复杂,预测空气质量难度很大,值班预报员加班到凌晨几乎成了家常便饭,天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。

  即使这样,他们还必须接听各路来电,尽全力做好解释工作。“你们怎么还有闲心接电话?出去治理空气呀!”面对电话那边的“无厘头”,预报员只好苦笑:“我们出去,那谁来监测数据?预警系统岂不是要乱套?”

  监测人员的敬业和冷静,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空气质量预报的水平,也为环境监管部门及时出台对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。

  12月6日凌晨,PM2.5浓度一路飙升,达到509.8微克/立方米,AQI数值攀升至305,进入严重污染级别。虽然污染物浓度突飞猛进的速度有点超乎预料,但监控屏幕前的预报员们由不得自己犹豫,一系列争分夺秒的演算正在进行:在AQI超过300,PM2.5小时浓度超过250微克/立方米的情况下,如果未来24小时这种污染状态仍将持续,那么上海很有可能启动空气严重污染预警,这将是今年4月《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(暂行)》发布后的第一次严重预警。

  8时不到,有关严重污染预警的会商正处于胶着状态,但一系列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已通过环保局的数据平台,发送给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工作组的所有成员单位。仅仅几分钟后,全市各幼儿园、托儿所、中小学的校长已收到市教委的短信通知,建议暂停户外活动。

  13时,污染程度依旧未减,且仍将持续,严重污染预警终于启动,相应应急减排措施也随之跟上:

  —几乎同时,数辆洒水车已经驶入徐家汇(002561,股吧)地区的主干道,将路面打湿;

  —高速公路的电子屏开始打出雾霾警示信息;

  —电力公司的调度大厅内,“绿色调度”系统正在高效运转,外高桥(600648,股吧)发电厂的几台十万千瓦级的燃煤机组逐渐进入 “休眠”,临港地区数台十万千瓦级的燃气机组则开始“发力”,加大对清洁电能的供给;

  —数百名环境监察人员突检建筑工地和堆场码头,查看其扬尘管控措施;

  —嘉定50%的公务用车停驶、其他区县公务车停驶率也在三成以上;

  ……

  “治不好雾霾,不管是谁,都要深受其害,监管部门岂有不作为的道理?”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坦言,公众对监管部门有抱怨可以理解,毕竟这样的污染情况,在上海很少见,人们的情绪需要有一个“出口”。不过,说监管部门在这216个小时内“袖手旁观”,就有点过了。

  “但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,事先事后与公众的沟通的确还不够。”这名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,如果给校长们发短信的时间能提前到前一天晚上,那学校和家长的准备时间就更充分,“可惜我们做了很多,但实在是忙得来不及说了。”

  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采访中,多次强调监管思路的转变,要跑到雾霾前面

  目前上海PM2.5的年均浓度已超国家标准近60%。本市PM2.5的污染源中,一半是流动源(25.8%)和工业污染源(25.6%),另外扬尘占10.4%、电厂占7.3%、民用涂料和餐饮占5.4%。

  都说“狼”要来了,可等到“狼”真的来了,就晚了。雾霾治理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等到启动空气污染预警和应急减排措施,为时已晚。

  “我们正在加快推动防治方式从末端向源头的转变,坚持源头预防和强化治理相结合。”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采访中,多次强调监管思路的转变,要跑到雾霾前面。

  将雾霾扼杀在摇篮里,必须弄清楚雾霾的成因和来源,方能提前对症下药。

  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,引发上海雾霾的“元凶”是PM2.5。据悉,目前上海PM2.5的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近60%,PM2.5污染已经成了上海日益严峻的问题之一。

  根据2012年污染源排放清单、近年PM2.5组分检测和模型模拟分析,综合考虑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因素,本市PM2.5的主要污染源为流动源和工业污染源。流动源指的是黄标车、燃烧重油的船舶等机动车、船;工业污染源指的是石化、化工、工业喷涂、建材等工业工艺的过程和工业锅炉、炉窑(含钢铁生产)等。这两类污染源对上海 PM2.5的贡献率分别为25.8%和25.6%。此外,扬尘、电厂、民用涂料和餐饮也分别贡献了10.4%、7.3%和5.4%。

  PM2.5来源的分析,为源头治理大气的思路提供了落脚点。在环保局近期递交给市人大的一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,源头治理的思路贯穿字里行间。该报告从七方面对PM2.5的污染源实施治理:

  一是推进电力污染治理重点工程。今年,宝钢不锈钢烧结机湿法烟气脱硫工程建成投运,外高桥第二电厂等5台机组脱硫工程建成,一批电厂高效除尘改造工程按计划加快建设。目前,全市电厂脱硫机组容量超过1400万千瓦,基本实现全覆盖;脱硝机组按容量计已超过70%。

  二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。今年,上海完成了现存锅炉窑炉和天然气管网匹配情况的深化排摸,重新下达了年度替代目标,并形成支持政策的调整方案,至10月底完成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479台,已超出原年度目标。

  三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治理。建立了重点行业VOCs重点源排放清单,出台治理技术指引,启动了干洗行业治理,试点开展餐饮业油烟气监测治理。

  四是推进机动车管理。今年至11月底,上海已累计淘汰黄标车近6万辆;高污染车扩大限行方案经市政府同意,将自2014年7月起实施;沪V车用汽油替代工作自今年9月起实施,提前实施机动车新车国V标准事项正在报请国务院审定;今年还出台了营运性车辆建议工况法检测实施方案,正在抓紧推进。

  五是强化扬尘污染防治。全市今年已推进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控试点59套,取得了可推广的成效;混凝土搅拌站厂的绿色环保管理也启动实施。

  六是深入推进区域整治和结构调整。吴淞、吴泾、桃浦、高桥、华新镇的区域转型工作积极开展,南大地区结构调整滚动实施,金山卫化工集中区化境整治深入推进。以大气污染等为重点,上海正加快推进“三高一低”、危化高风险企业的结构调整,实施砖瓦行业整体调整,预计今年将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约650项。

  七是稳步推进秸秆禁烧和利用。环保局、农委等部门通过政策扶持、加强巡查、推进机械还田、鼓励产业化利用等措施,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89%,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。

  据市环保局介绍,即使是在空气质量情况较好的时候,这些防治措施也会坚持执行,相应,今年上海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年度目标也有望超额完成。

  上海PM2.5的来源,区域性输送因素约占两成,长三角的石油型污染也是成因

  “我们不少人其实觉得应当积极看待这次的雾霾。”这216个小时,首次空气严重污染预警机制得以运转,经验教训有助未来。与此同时,雾霾促使长三角地区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、改善空气质量上形成广泛共识。

  摸清了本地PM2.5的“门路”,还不够,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还很复杂。

  回头分析本月初这场雾霾,环保局给出的理由是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下,污染物持续累积造成的。而污染物除了来自常态的本地和区域工业、机动车排放,还来自区域性、季节性的秸秆焚烧,以及北方地区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的远距离输送。这种污染物的实际结构,远比上述的科研结论复杂。

  “所以割裂地在本地范围分析PM2.5的结构,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。”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柏国强指出,现在上海的雾霾现象,背后其实是一种复合型、区域性的污染。

  说复合型,是因为上海的PM2.5成因与北方有较大区别,并非主要来自煤烟污染,而是煤烟型污染和石油型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说区域性,是因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相似,都布局了不少石油化工项目,形成的PM2.5容易在区域内形成规模。春冬季节,还不时有南下的冷空气“助阵”,送来相当量的PM2.5,与上海本地生成的“交织”在一起。

  面对这种复合型、区域性的PM2.5污染,上海从源头治理固然重要,但显然不少污染的源头远在上海之外,鞭长莫及。以上海环境空气中PM2.5的来源为例,区域性输送因素约占两成。这种类似水的“流域性”大气污染,正成为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头疼的难题。

  改革到一半,往往步履最是艰难。大气污染的治理也是。

  数据显示,2000年以来,上海在经济总量增加2.4倍、煤炭消耗增加1倍的情况下,通过工程治理和监督管理,依然大幅削减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PM10的浓度分别下降了50%、25%和34%。

  但不少环境专家坦言,到2017年,上海能否将PM2.5的浓度也降掉20%,根本还是要依靠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。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束炯表示,当前本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尚未完全成型,人多地少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、产业结构偏重和布局分散等历史发展遗留问题尚未有根本性改变。因此,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,要和解决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放在一个维度,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气污染防治必须统筹协调考虑。

  环境管理中的诸多不足,也拖慢了PM2.5的治理进程。束炯表示,目前环境治理政策机制还不够成熟、监管部门之间的合力不足、基层自发监管手段不多、缺乏创新和持续举措鼓励企业和公众提高环保意识、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科研力量还十分薄弱等问题,都有待去解决。

  挑战背后,也有机遇。“我们不少人其实觉得应当积极看待这次的雾霾。”伏晴艳称,虽然那段时间工作很辛苦,但是这216个小时里,首次空气严重污染预警机制得以运转,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将使未来的应对更加成熟。与此同时,雾霾促使长三角地区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、改善空气质量上形成广泛共识,这将有助于形成区域联防联控的格局,携手攻克复合型、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问题。

  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,上海还将做些什么

  削减煤炭消费总量,对新建燃煤设施煤炭消耗量实施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;全面取消分散燃煤,完成全市剩余2800余台中小燃煤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;2014年全面实现本市燃煤电厂脱硫、脱硝、高效除尘改造,关停崇明电厂;推进1016台燃煤锅炉和151台工业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。

  强化源头控制,制定实施严于国家的产业准入目录和污染排放标准;滚动提高污染企业淘汰标准,推进2500项污染企业结构调整;全面推进重点企业VOCs治理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。2014年,要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的“十二五”落后产能淘汰任务;钢铁行业按特别排放限值,完成达标治理。

  逐步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,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比例未来达60%以上;高污染车辆限行范围扩到外环线,提前实施新车国V标准,推广船舶使用“岸电”和清洁油品;2014年将淘汰黄标车7万辆。

  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;强化整治码头、堆场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;深化建筑工地、渣土运输、道路保洁防尘规范管理。

  优化种养结构、肥料使用和养殖业减排,控制氨排放;建立秸秆禁烧长效机制,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。2014年,完成5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%。

  深化油气回收治理;推进汽修和干洗行业整治;开展餐饮油烟气高效治理技术试点和推广。
    暂无文档
    分享到:
暂无评论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益择网”或“益择网讯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益择网,转载或摘编请必须注明益择网, http://www.51select.com/ ,用作其他用途请务必联系本网 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③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更多促销产品

更多最新产品

海能TANK微波消...